第137章 许昌路-《跟科技树谈恋爱[三国]》
第(2/3)页
短短三个字仿佛在油锅中滴入冰水,炸得人胆战心惊。几乎所有人心里都觉得曹操在痴人说梦。世家大族明面上也是交税的,我说我家只有五亩田五口人,交的也就指甲缝大小的税。但事实上,每家有多少田,只怕家主自己都算不清。
曹操这里说的“交税”,就是指将所有的税给交齐了。真交齐,那可就肉痛了。但眼下恐怕是不得不将一些隐田隐户吐出来报官府备案。关键是:吐多少。
“我不多要。”曹操像是没看见家主们乱飘的眼神,自顾自地说,“我同胞兄弟在威海的果园,十税一。夏侯惇、夏侯渊,在平原郡的农庄,也是十税一。我与诸位约定,田亩十税一,人头税和杂捐免除。往后若有借粮,我打欠条,十年内奉还。文若、仲德。”
早就准备好了的荀彧和程昱应声而出,将一份份文书分发到各家家主手上。每家多少田地,肥沃程度如何,种植了什么作物,最后合计该交多少税,荒年如何,丰年如何,每一笔都明明白白的。
别说家族出面办置的隐田隐户了,连各家小妾私底下购置的田产都被查出来了,看得人胆战心惊。
最后的最后,是一份《临时税法》,白纸黑字,贴在城门口。相比粗略的口头说法,纸上的就详细多了。谁收税,什么日期收税,印信为何物,桑麻怎么收,谷粒怎么收,马草怎么收,测量用的工具是什么标准,若有税收官吏贪污该去何处举报,细节面面俱到。
“每年,是多少,就交多少。凡事有定数,你们心安,我也心安。”曹操露出一个森森的笑,指着胶痕未干的《税法》说道,“时局艰难,逃户众多,人头税名存实亡,只能从田亩上征税。免除苛捐杂税后,十税一可不算太刻薄。我这里有农官三十人,谁家同意,就领一个回家收税吧。今年大旱,产量低税也少,你们都是有往年存粮的,哭穷就不必了。”
清查隐田、核算税赋、制定税法,乃至于今日携威势逼压,竟然没有一件是让陈宫参与的。
被疏远了。
因为是世家子弟,所以被疏远了。
不对,荀彧也是世家子弟,难道荀家也交税了?等到散场后,烦躁不安的陈宫第一个找到荀彧。他还没开口,荀彧就猜到了他要问什么,抬起手比了个数:“十税一。”
陈宫愕然:“你家也是十税一?”
荀彧点头:“主公自己的屯田可是三税二的重税。曹氏自己尚且交税,公台,你可能挑出错处来?”
陈宫沉默不语。
“你们当初是为了什么邀请主公入兖的?是为了平安,还是为了一个明主?”
陈宫长叹一声:“总归我和他们还有些交情,我去劝劝吧。”
有人带头,有人斡旋,后面的人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些。终于,铁桶一般的隐田村庄也朝曹氏打开了一道口子。村口的破房子里建起了简陋的学塾和医堂,这次,还多了指导农耕丈量田亩的农官。
阶级矛盾在阿生心里泾渭分明,但对于大多数士族来说,他们看不了那么透彻也看不了那么远,稍微看得清楚些的如陈宫、荀彧,也会在中央集权和世家分权之间摇摆。加入地下党的还有大量资产阶级家的公子小姐呢,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可是读着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成长起来的。
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”阿生在薄薄的生宣上写下这么一句大白话,然后又将纸张放入火盆中,焚烧殆尽。
他们行到了单父县,这趟旅程的终点。已入深秋,更寒露重,蛐蛐的叫声都绝迹了。
学官范明驻守在这里三年,招收学子上百,修建了一条运粮大路,从世家手中购买了良田无数。偏这样,整个单父县,不分贵贱都传扬他的名声。
兖州基层官员中最成功的一个,曹操都欣赏得不行。
“我请他去鄄城当幕僚。嘿,不肯去。”他跟妹妹半真半假地抱怨,“这小子前途不可限量,让我想起当年的廿七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