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于谦的《石灰吟》-《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于谦接过试卷,谢过先生,粗略地扫了几眼前面的问题,不过是四书五经中常识,这些并没多少难度,便翻至最后看策问,决定先作答最难的题项。

    先挑难的下手,是于谦的性格。

    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,暂时放一放并不影响大局,但关键的影响整体的,总需要先解决。

    不拘泥于给出的次序,而是以主次来推进。

    于谦看着策问题,不由得面色凝重起来。

    整个儒学考试给定分值一百,其中策问独占四十。

    而策问并非一道,而是两道,确切地来说,是四道题里选答两道,分值各二十。策问能不能回答得好,直接关系着整个行卷分值。

    第一道策问:..

    今时经商日盛,有江浙、江西等地,百姓弃良田而经商。

    问,良田荒废,民从商之,当如何应对?

    于谦有些震惊,竟将商与民的问题放在县学考试之中,这可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。

    钱塘弃田从商的并不是没有,毕竟不远就是杭州城,无数商人在那里狂欢,总少不了人手,而这些人手往往是一些原本应该耕作的丁口。

    于谦翻阅过商学院的教材,知道商业的存在是必要的,尤其是在资源的调配与流转、为朝廷贡献税收,吸纳无法依靠田地过活百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清楚经商绝不能一棒子打死,可问题是,农耕是根,是本,若这个根本被动摇,那商业也会不复存在。

    都没人耕作,没粮食吃了,谁还会花钱买商人的东西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平衡经商与耕作的问题,是重商还是重农的协调问题,也是一个极难把握分寸的问题。

    于谦没想到今年钱塘县学的第一策问竟是如此难。

    目光越过这道题,看向第二道策问:

    今钱塘县文教虽兴,然扫盲依旧困难重重,丁口文盲者不喜、不愿、不从书算,当如何破之?
    第(1/3)页